税务知识
税前扣除凭证的四个要点
来源:未知添加时间:2018/12/18 点击:
税前扣除凭证的四个要点
日前,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《关于〈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管理办
法〉的公告》(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28号,以下简称《办法》),
因其影响范围广,而受到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高度关注。针对该文件在执
行过程中容易引发争议的条款,总结出四个需要特殊注意的问题。
如何理解税前扣除凭证的合法性
税前扣除凭证的合法性原则主要见诸《办法》第二条,合法性指税前
扣除凭证的形式、来源符合国家法律、法规等相关规定。在国家税务总局
所得税司有关人员撰写的《〈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管理办法〉基本概
念解析》一文中,对上述条款中的“法律、法规”作出了如下阐释:法律、
法规是广义上的概念,既包括税收方面的法律、法规,也包括会计方面的
法律、法规,还包括与税前扣除凭证有关的其他各类法律、法规。那么如
何把握和理解“与税前扣除凭证有关的其他各类法律、法规”呢?
从税法中性的角度而言,税务部门没有担负界定凭证反映的交易内容
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义务。销售方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从事特定经营
活动时,其作为经营交易主体明显不适合,从而不应具备领用和开具相关
经营活动发票的资格,如果已开具发票,也可能出现《发票管理办法》第
二十二条中“与实际经营活动不符”的情形。因此,建议纳税人对具有准入
性质的特殊交易活动,应明确要求销售方出具资质证书或已得到审批部门
核准的书面材料,防范因上述税前扣除凭证违反合法性原则而不能抵扣的
风险。
善意取得虚开发票能否税前扣除
依照《办法》第十二条的规定,企业取得私自印制、伪造、变造、作
废、开票方非法取得、虚开、填写不规范等不符合规定的发票,以及取得
不符合国家法律、法规等相关规定的其他外部凭证,不得作为税前扣除凭
证。该条款意味着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取得,企业手中的虚开发票都会被
认定为不合规发票,从而被剥夺作为税前扣除凭证的资格。但善意取得虚
开发票背后的真实交易所发生的成本、费用,能否予以列支呢?
在《办法》出台前,对企业符合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善意取得
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处理问题的通知》(国税发〔2000〕187号)所定
义的善意取得的增值税虚开发票,税务机关经常援引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
印发〈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若干具体措施〉的通知》(国税发〔2009〕
114号)(该文件已于2018年6月废止)的相关规定,以取得“未按规定取得
的合法有效凭据”为由,要求涉事企业对该凭证不得税前扣除。但这个主张
在行政诉讼阶段很难得到法院的支持,主要原因在于《企业所得税法》及
其《实施条例》中对准予税前扣除的支出的判断标准,是遵循实际发生、
与收入直接相关及符合经营常规需要的原则。
《办法》出台后,正式确立了税前扣除凭证的定义和法律地位,也对
因特殊原因无法补开、换开发票的情形设置了救济条款;因此,在税务部
门已经定性发票为善意取得的前提下,企业所取得的虚开发票只是丧失了
其作为税前列支凭证的证据效力,而并非丧失了其税前列支的权利,当企
业确实无法再次取得合规发票时,应当参照《办法》第十四条准予税前扣
除。
票据抬头为个人能否税前列支
在企业的正常经营过程中,通常会取得员工因公务出行过程中机票和
火车票的人身意外保险费、符合职工教育费范围的职业技能鉴定、资格认
证等经费支出,以及因公到境外出差的签证费等票据。由于上述票据的抬
头大多以个人身份开具,按照《办法》中的第九条和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
增值税发票开具有关问题的公告》(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7年第16号)的
相关规定,部分企业对上述未列明企业抬头的发票是否允许在税前列支,
一直把握不准确。事实上,《办法》第九条并未对所取得的发票抬头做出
任何限定。
依照《发票管理办法》的规定,提供服务机构将发票开具给员工个人
并无不妥。与此同时,员工是企业对外延伸开展业务获取经济利益的载体,
因公务需要而实际发生的上述支出,符合《办法》第二条中“真实性、合法
性、关联性”税前扣除的基本原则,其取得的发票可以作为税前列支凭证。
当然根据《办法》第七条的要求,企业仍需保留员工入职情况、因公出差
的审批报告、报销付款凭据等材料,用于佐证上述发票所反映业务的真实
性,方可达到进行税前扣除的条件。
税前扣除凭证无法补正的特殊原因
根据国家税务总局2018年第三季度政策解读会的现场解答内容,《办
法》打通了“不合规外部凭证不得作为税前扣除凭证—→换开合规外部凭证
—→因特殊原因不能换开—→具有相应资料可以证实支出真实性—→允许扣
除”的扣除管理流程。其中,对特殊原因的定义牵涉到税前扣除的相关资料,
是否能够直接取代税前扣除凭证成为税前列支的重要证据。由此可见,厘清
“特殊原因”的含义至关重要。
《办法》第十四条列举了“对方注销、撤销、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、被
税务机关认定为非正常户”四种情况,并在以上典型事项后以“等”进行表述。
从列举项分析,四种情况均为应开具凭证方因自身客观条件无法满足或受到
限制而无法正常履行开票义务,与应开具凭证方的主观意愿没有关系。由此
可见,这意味着该条款所表述的“等”所囊括的情形,属于因应对新形势而等
待补充的事项。
因此,对于应开具凭证方明显具有补开、换开凭证能力,但由于纠纷或
其他原因主观上不愿履行义务的、尚未被认定为非正常户的走逃(失联)企
业、实行破产重整尚未决定是否继续履行交易的企业等,由这些非客观原因
造成的,均无法适用“特殊原因”条款而允许“无凭证”税前扣除,建议企业在
合同签订环节,对未按时限开票增加限制性或惩罚性条款,注重防范应开具
凭证方出现“赖票”的风险。